我最近經歷的幾件事情,讓我對此有了深刻的反思,這裏分享其中兩件事。
有一次,在與同修交流心得時,我的一位朋友(化名:薩拉)開始訴說她的困惑。她最近經歷了許多不易,話中帶著擔憂,談到她的事業、其中的委屈和孤獨無助。
但是另一位同修莉莉(化名)卻不斷打斷她,一個接一個的提出問題。莉莉出於好奇,想知道薩拉生活中的所有細節。她沒有讓薩拉自然的表述,而是一次次打斷,逼著薩拉回答那些她可能並不想回答的問題。很明顯,莉莉並不是在真正的去理解薩拉,而是在搜集信息。因此薩拉思路被打斷,原本可以是一場真誠的交流,卻變成了被逼迫的一場對話。我當時想:「這不對啊。為甚麼要這麼好奇?莉莉難道看不出她讓薩拉很不自在,無法自由的表達嗎?」
還有一件事,一位名叫艾拉(化名)的同修告訴我,她去探望一位遇到困難的朋友。起初她以為自己是去幫助別人,但很快發現,自己真正的動機是好奇。她發現自己更關注的是誰來過那位朋友家、發生了甚麼事,而不是怎樣真正去幫助朋友。
向內找發現自己的執著,好奇心
看到這些情況後,我問自己:「我為甚麼會看到這些?我不也是一個好奇心重的人嗎?」但當我靜下心來向內找時,發現自己也有同樣的問題,只是被偽裝成「關心」。
不久前,女兒在給我講她朋友的事情時,我不斷打斷她提問。她剛講了幾句,我就開始問:「你朋友叫甚麼名字?她為甚麼那樣說?她家是做甚麼的?你們有幾個人?後來又去了哪裏?」等等。
我以為自己是在關心女兒、在保護她,但實際上是在打探隱私。女兒感到不舒服,停頓了一下,很為難地說:「媽媽,我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,也結婚有了家庭,連我丈夫都不會問我這麼多問題。」
我還想辯解說:「我是你媽媽,只是關心你。」但我心裏明白,其實是我隱藏的好奇心在作怪。
好奇心對溝通的影響
多餘的好奇心其實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大障礙。它讓對方無法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,反而產生心理壓力和不安。
更好的方式,是用一顆開放的心去傾聽,不評判,不追問。當我們專注的傾聽,對方會感受到尊重與被理解。通過眼神交流、專注和用心的陪伴,我們傳達出關懷與接納。這樣不僅能建立信任,還能讓關係更加深厚。
改變溝通的心態
師父說:「真正修煉,就得向心去修,向內去修,向內去找,沒有向外去找的。」(《轉法輪》)
這段法讓我感觸很深。我意識到,別人身上的問題,其實在我自己身上也存在。當我在評判他人時,我忽視了自己的不足。認識到這一執著後,我下定決心要改變。
我告訴自己:「當女兒說話時,就讓她隨心所欲的說。我不需要知道所有細節。她願意分享多少,那就夠了。我的角色是傾聽,而不是提問。」
結果令人欣喜。就在最近,女兒再次與我談心,我只是安靜的聽。她講完後說:「媽媽,今天你真棒。我終於能把想說的話說完了,沒有被打斷。你真的變了。」
那一刻,我深深體會到:放下好奇心,不僅讓我自己受益,也讓身邊的人感到輕鬆自在。女兒現在更願意與我交流,我們的關係也變得更加溫暖、親近。
通過放下提升自我
師父說:「你放下了執著心,你的層次也上來了。」(《轉法輪》)
這些法理如同一盞明燈,照亮我前行的路。在提醒我,修煉就是不斷的向內找,放下執著,真正以真、善、忍為準則做人。
我無比感恩慈悲偉大的師父,為我們指明了這澄澈光明的修煉之路。